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百科 > 常见问题

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

发布者:九竹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26 13:35:17 点击次数:567 关闭
人脸识别应用维度
 1、动态场景两个维度
 第一,1:1。1:1的定义是一个判断的作用,应用的场景其实是在金融和人证,特点是更加的精准和安全,所以现在大家不管是支付宝还是银行的人证比对、实名的业务,基本上都会用到1:1人脸的识别。
 第二,1:N。1:N更多的是在一个数据库当中或者是一个底库当中,能够找到这个人是不是在底库当中的人,所以是个识别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还是一个非配合的场景。
 比如说在安防当中我去缉拿逃犯,我去抓到逃犯总不能让逃犯看到摄象头。在商业场景当中也不可能让我们的VIP客户、员工、会员对着摄象头做着一遍操作,所以是动态和非配合的场景。
 2、业务场景四个维度
 第一,盘子足够大,能够支撑公司的长远发展。
 第二,数据回流。
 第三,是否是高频的场景和高频的使用。
 第四,是否可复制,可否从1+0转变到1+N的方式,提高效率。
 3、可视化系统三个维度
 第一,人员通行管理。
 第二,传感网络的融合。
 第三,商业地产+新零售整体的融合部分。
 人脸识别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金融、司法、安保、边检、航天、电力、教育、医疗,等。
 商业化四大潜力:闸机、交通、银行、手机
 具体应用场景概述
    一金融领域
    1、人脸识别自主终端
    人工审核、自主开卡、业务变更、密码重置,等一些个人业务。
    2、移动金融、销售
    远程身份核实验证,两个方面:用户身份的核实及金融机构的上门办理业务所需的带有人脸识别系统的便携式设备。
    3、柜面系统
    人脸联网核验,用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柜面开户,等业务。
    二国内机场应用
    三大关键点:首次尝试、登机、全面智能化
    标志性事件:
    1、2009年北京首都机场的首次尝试是国内机场开始认识人脸识别技术的第一步,而限于当时人脸识别技术的水平,不得不采用磁卡进行交叉验证,确保身份的唯一性。在识别速度及准确率上,当时的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介入后的人脸识别技术不在一个水平上。
    2、2014年南京禄口机场首次尝试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登机上,虽然同样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商业落地的水平,无法实现自助通关,却为接下去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的想法和经验。
    3、2016年12月,银川机场的全面智能化,标志机场智能化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安检通关和自助登机,人脸识别及相关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被应用到动态布控、人流引导、智慧航显、VIP迎宾、轨迹检索、保洁提醒等多个方面,为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应用的爆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航----国内首家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航司
    CZ3384成为第一个应用新技术登机的航班。旅客无需手持登机牌,刷脸即可快速通过登机口。
    三中国式过马路问题
    ①用上人脸识别,解决成本难题。
    ②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法外之罚。
    解决路权冲突,避免运动执法。
    实例:据济南警方介绍,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抓拍闯红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在晚上也能清晰成像。行人被“抓了现行”,闯红灯的短视频和放大后的头像将直接曝光在路口的显示屏上,呈现在公众面前。
    此外,这套设备还与居民身份信息系统相连,通过人脸识别出的违法者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也将显示在电子屏上。
    济南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后,一个月共抓拍6200多起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有了“黑科技”的威慑,闯红灯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有一个路口每天闯红灯的人次从逾百次降到了十几次。
    在重庆江北,人脸识别系统试运行以来,行人过街守法率从60%上升到97%以上。
    隐患:个人信息公之于众,牵扯到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专家建议,对于人脸识别等信息采集行为,要提前向社会进行公告,告知公众已进入公共信息采集区域,违法行为将被拍摄并曝光,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也起到警示提醒作用;对采集的信息,要进行适当技术处理,对于不宜公开的隐私,应当遮蔽或不予公开。
    根本:受访专家表示,由于交通设施的设置不合理导致的过马路难,往往是导致行人闯红灯的更主要原因。有的城市道路路网规划不合理,注重主干路建设,支路和次干路密度达不到要求,导致行人和非机动车都被汇集到主干路上;有的路口红绿灯时间分配不合理,若是按规则过马路,就得有足够强的耐心和足够快的速度。只有综合治理,解决好人与车“路权”冲突,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企业分站:

友情链接